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页面

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工作 > 宣传教育培训
从天空看地震丨现代化遥感技术助力地震事业
发布时间:2022年03月02日 作者:应急管理局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 浏览次数:

    现代化遥感技术是基于卫星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红外线侦测技术等先进科技构建的综合性一体化监测技术,操作者可在控制卫星无人机载人飞机热气球等航空器飞行的过程中,借助飞行器上搭载的热红外、可见光等遥感技术设备观测、收集不同地区的各类重要信息。

    科学家有关部门可根据此类数据图像对地质运动现象进行深入、全面分析与探究,评估地震带附近地区未来某一时间段发生地震灾害的可能性必然性,识别地表正在发生的自然现象与具体的物体性质,从搜集到的大量信息数据中提取有助于判断地震灾害发生概率大小的信息。

01
 🌏 遥感技术的优势 🌏 

👉具有较大覆盖范围

    研究人员可操纵遥感技术设备对发生地震灾害的地区进行大范围无漏洞的观测与实时灾情数据信息多样化采集,从整体全局层面准确估测受灾地区的灾情演变情况与次生灾害发生概率。

    部分搭载先进遥感设备的高空通信卫星可一次性监测面积达上万平方公里的地表发出的各类微弱电磁信号,研究人员可在短时间内搜集大范围的地质活动信息,为研究全球地质活动与地震灾害发生规律提供有利的外部技术条件,做好宏观层面的灾情评估受灾范围估测工作,提高不同阶段救灾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

👉可不间断探测灾区实时状况

     现代遥感技术可立足于卫星通信系统开展持续性的高精度监测活动,载有红外线遥感设备的多颗卫星可在不同运行轨道上对同一地区的相同目标进行无死角、全方位观测勘探,并将搜集到的电磁辐射信号转化为立体化的三维空间定位数据图表。

    特别是在夜间,由于地震等自然灾害会极大地破坏电力等基础设施服务,从而影响夜间灯光亮度,因此夜间遥感技术也可以应用到地震灾害应急监测领域。

    例如汶川地震,震前汶川县夜光量主要集中在汶川县城及都汶高速沿线,其他区域人口散居,夜光量较低。而地震直接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等次生灾害,灾区公路大部分中断。而经过两年的恢复重建2010年汶川县、映秀镇以及之间的道路又恢复了活力,夜光强度范围远超震前

👉快速整合各方面信息

    使用现代遥感技术勘测地质运动变化规律的同时,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处理信息分析系统,借助遥感技术探测地表自然现象所发出的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能量,通过深入详尽分析发现不同地区地理地貌的变化趋势、土壤质量、水质受污染程度植被覆盖等情况。

    技术人员可根据观测目标的大小调节遥感图像实际分辨率,使图像尺度与探测活动的具体标准相契合,这种信息整合与观测尺度调节模式可充分满足多种突发灾害下的紧急反应灾害防治监测需求。

    注:另外,震后恢复重建是一个长时间动态变化的过程,遥感技术具有长时间连续观测的优势,其成本低,数据易获取,因此在灾后恢复过程中的动态监测领域更具有应用优势。

02
 🌏 遥感技术的应用 🌏 

👉通过全面观测提供可靠的震前预报

    现代遥感技术可通过采集地质变化信息与地震带地热异常信息评估不同板块所承受的构造应力,探测并评估地壳形变运动的平均滑动速度,对垂直形变的错动频率与范围进行精确测量

    研究人员可全面估测区域地质条件的整体构造与微观地表现象的本质特征,在探测过程中发现能量在地表或低层大气环境中的不正常集中,并对比以往搜集的地热数据,推测地热异常变化与地质条件改变的原因。

👉震时进行准确的灾情评估 

    借助现代化遥感技术可快速探明地震灾害持续时长与灾害损失。

    技术人员可灵活操作卫星对震区进行无死角电磁信息搜集,并将震区地质环境过去的地理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评估震区住房受损情况桥梁博物馆汽车加油站等重要基础性公共服务建筑设施的破坏状况,根据数据信息对受灾情况进行量化分级评估,划分受灾程度,为救灾行动提供可靠数据支持。

👉为震后恢复提供系统性的指导 

   可借助遥感监测技术分析受灾严重程度与城镇地理位置之间的内在关联,寻找次生灾害频繁发生的高危地区,根据搜集的信息制订灾情应对措施,估测震区建筑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

    政府部门与救援机构应以评估信息作为灾后重建恢复工作的理论指导与依据。

打印 关闭

上一条:

下一条: